可以说,清代以来沿袭金石之路的书法家的实践,主要是围绕着金石奇的审美观念展开的。第二次创作就像明清家具上的包浆一样,使得这些金石碑文的书法与原来的样子有了明显的不同:金石的味道变得越来越饱满和醇厚。很多书法家如此痴迷于金石碑刻书法,正如金农所说,耻为书法家的奴隶,华山神石为我师。他们一定发现了与水墨(书法)不同的美。
如果说《石鼓文》明拓片完成时称为第一次创作,那么经过多年的加工修改,则可以说是第二次创作。因此,不同时期的同一金石、书法拓片,其面貌也会有所不同。如《石鼓文》的宋拓、明拓、清拓。金石除了具有文字学和历史价值外,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石之气和气味。可见,金石碑之所以能产生金石味的艺术美,与金石碑原始的制作方法有关。
金石书法的侵蚀和损坏,在没有艺术审美素质的人眼里,只是烂铜烂石,或者只有文物和考古的价值。 《石鼓文》宋拓片、金石碑书法,有的直接刻,有的先写后刻,有的铸造。简而言之,它们与水墨书法有很大不同。汉魏时期的石鼓、钟鼎、碑文,有一种雄浑原始的感觉,正所谓“金石之味”……古人粗犷朴素,作文文字气势磅礴。而历经岁月沧桑的清代拓片石鼓铭文,却颇具金石气息,这也是文人审美意识的原因。